新闻中心
近段时间,“彩礼贷”“墓地按揭贷”等新名词接连进入人们视野。往前追溯,还有“二胎贷”“培训贷”等各种名目繁多的奇葩贷款。这种层出不穷的现象背后,是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的失守。笔者认为,金融机构可以进行产品创新,但不能逾越三个底线。一是不能逾越法律底线。部分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出于利润和安全等因素考虑,有意利用专业性制造信息不对称状况,增加消费者理解、使用和风险识别的难度,从而间接侵犯消费者权益。从法律角度说,金融机构推出“彩礼贷”等产品和广告来刺激群众进行消费贷款,已涉嫌逾越法律底线。二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彩礼贷”“墓地按揭贷”等各种奇葩贷款,实质上贩卖的是低俗,消费的是社会痛点,与社会公序良俗背道而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治理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然而,个别金融机构却反其道行之,把彩礼和墓地作为噱头来营销并推出贷款业务,这样的做法明显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不能逾越责任底线。从事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公司的应有之义,金融机构应更加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但“彩礼贷”“墓地按揭贷”等明显背离社会责任,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此,立法部门要加快金融创新立法,对金融产品创新过程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划定边界,督促金融机构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考虑产品是否违反法律法规、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否诚实守信、是否履行社会责任、是否有利于本行业健康发展等各个方面。
11月2日上午,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十一指导组组长王秀峰一行到最高人民法院调研座谈。王秀峰传达了党史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座谈...【详情】
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关于加强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的意见》新闻发布会
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暨“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2021年度”宣传活动启动新闻发布会
执行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阶段性进展暨全国法院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日活动新闻发布会
扫一扫关注我们